因为历史渊源,尤其是在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惨案,使得大部分中国民众对日本这个国家好感度不高。 但近几十年,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进行严厉封锁制裁。包括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,王伟烈士等一系列过往事件,让两国关系十分不愉快。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:中国很多民众似乎更偏向于抵制日货,但很少有人去抵制美货。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爆发过数次“抵制消费式”的爱国行为,1882年,美国通过《排华法案》,使得在美华侨遭受美国政府驱逐甚至发生流血事件。消息传回国内,引起轩然大波。 1905年,上海商会倡议政府...
因为历史渊源,尤其是在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惨案,使得大部分中国民众对日本这个国家好感度不高。
但近几十年,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进行严厉封锁制裁。包括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,王伟烈士等一系列过往事件,让两国关系十分不愉快。
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:中国很多民众似乎更偏向于抵制日货,但很少有人去抵制美货。
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爆发过数次“抵制消费式”的爱国行为,1882年,美国通过《排华法案》,使得在美华侨遭受美国政府驱逐甚至发生流血事件。消息传回国内,引起轩然大波。
1905年,上海商会倡议政府本地民众不使用美货。此次反美民族主义“抵制消费式”式运动波及全国,即著名的“1905抵制美货运动”。
1919年,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羞辱,愤怒的中国人民打出“抵制日货,提倡国货”的口号。不久,“抵制消费式”运动从北京波及全国其他城市。
1919年6月,上海学生动员商店罢市时,甚至火烧日货。
此后数年,日军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。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,各种抵制日货的行动络绎不绝。
1927年5月底,日军进驻山东,对北伐战争进行干涉。消息传出,上海各界600万民众通过“对日经济绝交,停止购买日货”的建议。
在此期间,民众们自发使用国货给了许多民族企业家大力支持。
所以,20世纪初的一系列抵制外货运动,都是把产品国籍与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在短时间内,这种“抵制式消费”运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,因为各行各业百废待兴,加上新生的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严厉封锁,不需要国人自发抵制,市场上就已经很难看见外来货品。
直到20世纪70~80年代,中国与美国、日本先后恢复外交关系,迎来一场短暂的“蜜月期”。“蜜月期”之后,几个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路线不同,导致关系再度破裂。
1999年5月8日,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轰炸,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,《光明日报》记者许杏虎及其夫人朱颖三人不幸遇难。
消息传回国内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成都等城市相继举行游行集会。但大家并没有喊出“抵制美货”的口号,仅一些来自美国的快餐食品店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。
2012年,日本政府宣布将中国领土钓鱼岛进行“国有化”,继而引发国内反对日货高潮,甚至还传出“抵制日货,人人有责”的言论,并引发了一系列不理性事件。如打砸日系车、烧毁日资工厂、打伤日系车车主,使得爱国理念发生重大偏差。
可见,在过往100多年的历史中,中国民众曾经不同程度地发起过抵制日货的行动,抵制时间甚至超过二十余年,收获甚大。
那为何至今我们却没有大规模地发出抵制美货的口号呢?这个问题或许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……
首先,中日和中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恩怨,可以说错综复杂。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:中美两国比较中日两国,彼此没有那么深的国仇家恨。
在过去100多年里,中国与许多国家有过战争,也有过血债和土地仇恨。
譬如,我们曾经遭受过“八国联军”的侵扰,长达十四载的抗日战争,还有历经三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;与印度、越南甚至苏联都有过几场不大不小的军事冲突、领土割让。
但这不代表所有与中国爆发冲突的国家,都是永远的敌人。
在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,中美爆发一场大战。近些年,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,对我国进行单方面制裁。(俗称的“卡脖子”)
尽管如此,中美两国其实没有深仇大恨,可中国与日本之间却有着深深的血债!
十四载抗日战争,侵华日军不知道杀害了多少个无辜的中国民众与抗日勇士。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种种罄竹难书的恶劣罪行,简直令人发指,更不忍直视。
虽然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近80年,但对于日本的敌视(仇恨),已经深深烙印在大部分中国民众的心里,短时间内或许很难抹去。
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对爱国主义的重视,每当日本政府想着对中国再有所动作,或者有言语上的冒犯,必会激起千层浪,国内进行大规模抵制日本政府和抵制日货的行动。
美国虽然一直标榜为“世界灯塔”,同样犯下累累血债,且一直与我国不对付。但相较于咱们和日本的关系,二者之间的态度还是有所缓和。
正因如此,即便是在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轰炸之后,“抵制美货”中的消费诉求也没有占据主导地位。
其次,抵制日货和抵制美货对于中国民众的意义有很大不同。这里的“意义”指的是美国产品与日本产品在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性。
90甚至00后的童年时代,观看的大部分都是日本动漫,乘坐的是日本汽车,拍照时使用的是日本的相机。
曾几何时,这些日本产品被比喻为工业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。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本国汽车、半导体、手机通信乃至文化实力相较过去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2023年,中国海外出口汽车总量已经超过日本。这意味着许多曾经被视作“奢侈品”的日本产品逐渐被国货取代,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占据比重没有那么大。
再来看看现在中国市面上还有哪些美国产品?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美国产品或许就是iPhone手机、特斯拉汽车,甚至我们吃的粮食种子很多都是美国专利;药物也要向美国交专利费;包括使用的互联网、国产工业品和工控软件,追溯源头都有美国的影子。
美国产品不像日本产品那样满大街到处都是,却就像空气一样,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,自身却很难察觉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仅有四亿人口的美国,综合国力一直居于世界第一。
而且到目前为止,来自美国的很多关键技术和产品是我们无法制造出来的。
假如真的全面抵制美货,至少在短时间内,我们还很难从国货品牌当中找到替代品。但抵制日货则不需要顾及这么多,没有丰田本田汽车,还有咱们的国货比亚迪和奇瑞,没有日本动漫可以用国漫来代替。
至于其他一些日本产品,都能从国货品牌中寻找到替代品,二者质量几乎相等。
所以全面抵制美货,只能停留在想象上,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则会有很大的阻碍,会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,还导致“两虎相争,必有一伤”的下场。
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,我们的爱国主义内涵逐渐向经济因素扩张,“抵制消费式”的爱国行为中的“爱国主义”占据比重越来越多。
尤其是在涉及民族尊严,国家尊严的事件中,中国民众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。这种情感转化为我们最关切的经济领域,通过“抵制消费”某种品牌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。
现如今,中国产品早已经褪去“低廉”“质量差”等标签。我们的汽车和其他工业品已出口到海外不同的国家,标志着中国工业能力包括软实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终有一日,国货品牌可以取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在本国市场上流通。不过,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,还是在未来的某种新时代背景下,大家必须理性对待外来产品。
简单粗暴的一次性抵制,最终会带来适得其反的下场。
参考文献:
[1]鞠徽.““抵制消费式”式”爱国行为之审视[J].知与行,2019(04):94-98.
DOI:10.19309/j.cnki.zyx.2019.04.019.
[2]钱霖仪.五四时期抵制日货运动探究[D].苏州科技大学
:2020.DOI:10.27748/d.cnki.gszkj.2020.000148.